-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文章來源】【參考文獻】
爆藻的真正意義何在?什麽情況下需要爆藻,怎麽個爆法?什麽情況下不需要爆藻?
爆藻,顧名思義,使缸內的活石或者其他東西上生長藻類。屬於一種快速的海缸系統成型手段。
爆藻過程都一樣,但是效果不同,會有各式各樣的魚缸狀態,以下是找的一些舉例用的照片。
爆藻中期,也就是10-20天時,綠藻替代了褐藻,這個過程也是必然的。
爆藻的真正意義何在?什麽情況下需要爆藻,怎麽個爆法?什麽情況下不需要爆藻?
爆藻,顧名思義,使缸內的活石或者其他東西上生長藻類。屬於一種快速的海缸系統成型手段。
爆藻過程都一樣,但是效果不同,會有各式各樣的魚缸狀態,以下是找的一些舉例用的照片。
首先是爆藻初期,一般都是3-5天開始,缸內起褐藻了,褐藻是初期石頭中的垃圾(這個垃圾包括微生物的屍體等等)得到了轉換(詳見基礎知識區帖子,這裏不做詳解),從而使得褐藻得以生長。
這是爆藻過程的一個開始,也是必然,當然褐藻在缸內存在的時間長短也根據你的水流和光照以及石頭質量情況而定。
爆藻後期,這是最關鍵的了,會有各種樣子出現。其中最頭疼的是缸內產生了大量的非綠色的藻類。
好了,接下來慢慢給大家分析。
爆藻結束後可能會伴隨一定時間的毛藻滋生,這時要保持每周換水,抽取沈澱垃圾,下除藻的生物。
先要從濾材講起,海缸新手往往要問缸內加什麽濾材好,活石(包括死石)就是最好的濾材,活石的孔隙內部很密很細,是最適合海洋中的菌落附著的。這點是神磚以及P石根本無法達到的天然工藝。
用活石開缸爆藻根本不需要添加任何菌種就能達到最終想要得到的結果。
而死石的話則需要添加菌種或者活石引菌。
用活石或死石養好的系統有著豐富的厭氧菌群,它們是能夠幫助處理NO3和PO4等營養鹽的。
神磚的孔隙大,只能適合大量好氧菌的附著,所以系統成立後也很容易受波動而影響到水質,而P石的內部構造只能適合少量菌落附著。
接下來是講開缸,開缸有很多種方法,爆藻就是最為快捷的方法。
以前歪果仁用煮石法,就是在不開燈的情況下養水,將活石內的菌群數量培養到最大,但是中途要通過換水來稀釋營養鹽。
這樣的方法好處是非光合菌群得到了最快的培養,在結束後也不需要去刷石頭上的藻類。
但是缺點更多,由於活石本身的厭氧菌群去除NO3和PO4的能力不大(真正成型後的魚缸並不是完全靠活石來去除這些營養鹽的),所以前期的營養鹽只能靠大量多次換水來去除。而且整個過程耗時很長,最長達3個月之久。
由此衍生出的爆藻養水法是進化了這個開缸的過程,同樣也是利用活石來開缸,不同的是運用了藻類去除營養鹽的方法。
這裏先顛覆一下傳統先,俗話說的好,藻類只能吸收NO3,PO4只能極少量,甚至有人說藻類根本不吸收PO4,那麽我來顛覆一下吧。
爆藻過程不增加任何去除PO4的手段,那麽請問爆完藻後為什麽缸內沒有PO4?不要跟我說本身開缸時就沒有PO4。
添加的除PO4吸附材過量後會引起藻類的死亡,藻類不吸收PO4的話怎麽可能死亡呢?
由此可見,藻類不但是能夠吸收PO4,而且還不少。
回到話題,通過藻類吸收營養鹽後能使魚缸內的營養鹽在短期內達到很低,而且還不用換水的情況下。
以上是一個基本論。
我們來往深處走,又要說到有機物啦!
爆藻過程中,所有設備打開,充足的水流,充足的光照,合適的蛋分,合適的溫度。
充足的水流能夠主動推使石頭內部的水流滲透,能使內部的有機物迅速分解並營造出厭氧菌群能夠附著的狀態。
如果水流不夠強的話,就會造成石頭內部或表面有機物堆積並不能迅速分解,這種狀態下可能就會產生紅泥泛濫或者某些不合適的藻類的滋生。
所以說在爆藻期水流是很重要的。沒有足夠的水流只會使得爆藻期加長或者幾乎不見藻類生長迅速的樣子。爆藻結束後還會滋生毛藻往往也是爆藻期水流不夠的原因使得活石內部殘留有機物慢慢被分解的原因。
充足的光照能夠使缸內的綠色藻類生長迅速並很快的吸收掉由有機物分解後的營養鹽。
光照如果不夠強的話可能會滋生一些另類的藻類或者看不到藻類迅速生長,也會增加爆藻的時間。
當然也有光照過強的例子,如果光照過強的話,綠絲藻生長太迅速,白化過快,而石頭內的有機物還沒有完全分解,所以會造成二次爆藻。
合適的蛋分能夠在第一時間打出有機物,從而縮短爆藻過程的耗時。
然而蛋分能打出的有機物也只是占缸內的一小部分,不過這對海缸來說,處理有機物的設備首席地位並不會動搖。
合適的溫度對於缸內菌群的繁殖以及活躍性有著很大的影響。
前段時間曾找到一篇論文,寫的是測試硝化細菌在不同的海水溫度下處理營養鹽的能力表現。雖然只是某種硝化細菌,但是由此可見,水溫對細菌的能力肯定是有所影響的。菌群一旦受影響,你缸內的有機物必定得不到迅速的分解。那麽後期我們要以26度的水溫飼養生物,爆藻期間也就最好控制在26度為佳。
如果你的爆藻期水溫在30度以上的話,想必有用的菌群肯定受到影響,可能你的爆藻時缸內景觀也會變得很特別。
海水自從2016年開始就進入到了如何處理有機物這一話題為主的階段,並不是說我們的技術進步了,只能說我們慢慢接近了真相。
爆藻其實就是將活石內的殘余有機物進行分解並將分解後的營養鹽消耗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的主角是菌群,就是各種好氧菌和厭氧菌的統稱。
這些菌群在後期飼養中同樣起到了分解有機物等重要的功能,因為我們要飼養生物就必須往魚缸中添加食物,那些食物最終將成為有機物並被分解。
在一個正常的有著很多生物的魚缸裏,有機物的攝入量肯定遠超於你每次換水所除去的有機物量,那麽剩余的人工去除有機物的方法無非就是蛋分和濾棉等了,所以你前期爆藻時期所培養的菌群是起著絕對性的作用的。
一個好的系統,有機物產出量和NO3等營養鹽的產出量呈反比,也就是說你有足夠的菌群,轉換的速度就會很快。
爆藻就是一個轉換過程的縮寫,通過爆藻的原理可以解釋魚缸後期飼養的一切。有機物被分解,營養鹽被消耗,生物生長都能串聯起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