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文章來源】【參考文獻】
什麽是厚沙系統?
在以前,國外的魚友們還沒有用上蛋分前基本就是柏林系統和厚沙系統。
厚沙系統國外稱之為“摩納哥系統”,這種系統在沒有輔助設備蛋分的面世之前一直被各國魚友們所使用。當時,為了減少魚缸內有害物質的排放,魚友們都盡可能的少養魚類,畢竟魚類的排放量要比珊瑚大很多倍。如果生物太多的話系統的負擔就會加大,某一天導致系統崩潰,會損失很慘。
雖然搞不懂活石系統(柏林系統)為什麽人家習慣稱柏林系統,而厚沙系統(摩納哥系統)人家還是叫厚沙系統,但是覺得發明這種系統的人一定和地名有關。
好了,我們來講講厚沙系統的原理。
厚沙系統一般有著10CM以上的沙層,目的和作用與活石是一樣。
在沙層的深處制造一個厭氧區使得很多厭氧菌群棲息並處理掉最終產物NO3。
這是厚沙系統的精髓,你可以理解為人造菌床。
影響這個厭氧區的要素有以下幾種:
沙層的厚度
沙粒的粗細
水流的大小
水流的形態
沙層的厚度,很好理解,就是沙層鋪了多少公分厚。
沙粒的粗細,也很好理解,就是沙子的粒度大小。
水流的大小,就是在厚沙上方的水流有多大。
水流的形態,我們都知道魚缸裏面造流放下去後都有水流的流向,然後我們調整造流使每個角落都能被水流吹到,相信大家都有這個經歷。底缸也有水流,那個水流是平鋪式的在流淌,下水處是沖落式的,藻缸處是平面橫向式的,上水處是往下走的水流。
重點來了,我們要做的是把這4個項目的數據結合使用。
在這裏必須打個比方:
在底缸的第二格建立一個厚沙系統。
10CM的沙層厚度
1MM的沙粒大小
水流利用的是下水格流經過來的水流,上水泵流量5000L每小時。
水流形態是平鋪流淌,我們假設是沒放造流的。
這時,由於這4個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沙層最底部3CM的區域形成了厭氧區,那麽這也算是成功了,這3CM厚的沙層能夠處理NO3。
接下來我們把水泵換成8000L每小時的泵。水流急了,於是沙層最下面的厭氧區就只剩下了1CM,那麽處理能力也就剩下這1CM厚的厭氧區了。
我們再將水泵換成2000L每小時的。造成了沙層最底部有了1CM的無氧區(無氧區產生有毒物質硫化氫),那麽你的魚生活的就不會很好了。
接下來我們在這個2000L每小時的流量基礎上在這個厚沙缸上面放上一個造流泵呢?那麽水流就又能達到沙層下面了,於是沙層的底部又發生了變化。
這只是一個比方,確切怎麽個數據是需要魚友自己去調整的。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我們的前人們用著厚沙系統養海水生物得有多難。
另外要說一下的是,厚沙系統底部設充水層的事,這個完全是個誤區。
因為厭氧菌群也喜歡附著在物體上,而底部充水層什麽都沒有,就會導致菌群很少。
有人說了,設立底部沖水曾主要是為了控制不產生無氧區。那麽你認為設了充水層後就算水流很小也不會產生無氧區嗎?有沒有產生無氧區是根據以上4個因素而造成的,和有沒有設立充水層無關。
如何辨別設立好厚沙缸後是否產生無氧區:
在設立厚沙缸一周以後,一定要用手翻起沙子查看底部是否發黑。
不能光憑側面視覺觀察來判斷是否有黑沙。
有黑色就代表無氧區發生了,這時要給厚沙缸增加水流,一周後再次查看。
如何判斷厚沙系統是否成立:
在沒有活石和任何輔助東西的情況下,使用厚沙後檢測NO3有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就是系統成功建立了。
有些人有著活石再用著厚沙,發現NO3下降了,然後他高興的認為厚沙系統也成立了,這樣判斷也有些牽強,因為沒準NO3是活石處理掉的呢。
厚沙系統設立難度很高,所以想使用的朋友建議搞一個盒子專門放沙,這樣的話想撤掉厚沙的時候只要連盒子一起拿出就行了。
什麽是厚沙系統?
在以前,國外的魚友們還沒有用上蛋分前基本就是柏林系統和厚沙系統。
厚沙系統國外稱之為“摩納哥系統”,這種系統在沒有輔助設備蛋分的面世之前一直被各國魚友們所使用。當時,為了減少魚缸內有害物質的排放,魚友們都盡可能的少養魚類,畢竟魚類的排放量要比珊瑚大很多倍。如果生物太多的話系統的負擔就會加大,某一天導致系統崩潰,會損失很慘。
雖然搞不懂活石系統(柏林系統)為什麽人家習慣稱柏林系統,而厚沙系統(摩納哥系統)人家還是叫厚沙系統,但是覺得發明這種系統的人一定和地名有關。
好了,我們來講講厚沙系統的原理。
厚沙系統一般有著10CM以上的沙層,目的和作用與活石是一樣。
在沙層的深處制造一個厭氧區使得很多厭氧菌群棲息並處理掉最終產物NO3。
這是厚沙系統的精髓,你可以理解為人造菌床。
影響這個厭氧區的要素有以下幾種:
沙層的厚度
沙粒的粗細
水流的大小
水流的形態
沙層的厚度,很好理解,就是沙層鋪了多少公分厚。
沙粒的粗細,也很好理解,就是沙子的粒度大小。
水流的大小,就是在厚沙上方的水流有多大。
水流的形態,我們都知道魚缸裏面造流放下去後都有水流的流向,然後我們調整造流使每個角落都能被水流吹到,相信大家都有這個經歷。底缸也有水流,那個水流是平鋪式的在流淌,下水處是沖落式的,藻缸處是平面橫向式的,上水處是往下走的水流。
重點來了,我們要做的是把這4個項目的數據結合使用。
在這裏必須打個比方:
在底缸的第二格建立一個厚沙系統。
10CM的沙層厚度
1MM的沙粒大小
水流利用的是下水格流經過來的水流,上水泵流量5000L每小時。
水流形態是平鋪流淌,我們假設是沒放造流的。
這時,由於這4個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沙層最底部3CM的區域形成了厭氧區,那麽這也算是成功了,這3CM厚的沙層能夠處理NO3。
接下來我們把水泵換成8000L每小時的泵。水流急了,於是沙層最下面的厭氧區就只剩下了1CM,那麽處理能力也就剩下這1CM厚的厭氧區了。
我們再將水泵換成2000L每小時的。造成了沙層最底部有了1CM的無氧區(無氧區產生有毒物質硫化氫),那麽你的魚生活的就不會很好了。
接下來我們在這個2000L每小時的流量基礎上在這個厚沙缸上面放上一個造流泵呢?那麽水流就又能達到沙層下面了,於是沙層的底部又發生了變化。
這只是一個比方,確切怎麽個數據是需要魚友自己去調整的。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我們的前人們用著厚沙系統養海水生物得有多難。
另外要說一下的是,厚沙系統底部設充水層的事,這個完全是個誤區。
因為厭氧菌群也喜歡附著在物體上,而底部充水層什麽都沒有,就會導致菌群很少。
有人說了,設立底部沖水曾主要是為了控制不產生無氧區。那麽你認為設了充水層後就算水流很小也不會產生無氧區嗎?有沒有產生無氧區是根據以上4個因素而造成的,和有沒有設立充水層無關。
如何辨別設立好厚沙缸後是否產生無氧區:
在設立厚沙缸一周以後,一定要用手翻起沙子查看底部是否發黑。
不能光憑側面視覺觀察來判斷是否有黑沙。
有黑色就代表無氧區發生了,這時要給厚沙缸增加水流,一周後再次查看。
如何判斷厚沙系統是否成立:
在沒有活石和任何輔助東西的情況下,使用厚沙後檢測NO3有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就是系統成功建立了。
有些人有著活石再用著厚沙,發現NO3下降了,然後他高興的認為厚沙系統也成立了,這樣判斷也有些牽強,因為沒準NO3是活石處理掉的呢。
厚沙系統設立難度很高,所以想使用的朋友建議搞一個盒子專門放沙,這樣的話想撤掉厚沙的時候只要連盒子一起拿出就行了。
留言
張貼留言